close

交趾陶這項傳統民間藝術,經常出現於台灣早期廟宇建築,後來轉而發展成可收藏的藝品,近期因創作題材受限於傳統,少有新意,加上中國大陸低價傾銷影響,遂逐漸沒落。由於附近大里的林大有故居與潭子的摘星山莊等歷史建築,皆都擁有典雅精緻的交趾燒裝飾,因此,民國八十七年創校時,就將交趾陶學習活動列入大元國小本位課程之一,繼續傳承這項鄉土技藝。這些年經過曾仰賢主任帶領的藝術教學團隊多次教學更正,目前各年級的交趾陶課程,按照技法難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已經能讓每位學生紮實學習到這門傳統藝術,同時陸續補足窯爐相關設備,現在已不必對外尋求燒製資源。

永續傳藝
一開始學校先聘請多位知名交趾陶藝師,如洪敏麟教授、薪傳獎林再興老師、台中交趾陶協會林振德主任以及雲林交趾陶大師蔡顯勇等人,到校傳授指導製作技法,培訓學校教師與多位交趾陶志工教師,以支援後續的相關活動。八十八至九十年暑假獲得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學習列車」經費補助,辦理交趾陶親子研習活動,共吸引300多人前來參與,全程有賴這些志工的協助,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另外學校亦希望大里市民能共同欣賞,主動與市公所工務課積極溝通,讓附近的公共工程能結合交趾陶藝術,如校門口旁的大元天橋是小朋友每天必經的通學步道,當時學校主動找建築師去跟大里市公所積極協調爭取,希望利用交趾陶妝點橋面。相較一般陶板,交趾陶具有高彩度高明度的特點,讓這座藝術天橋更加醒目耀眼,這項計畫亦受到家長與師生的支持,因此,學校再次辦理親子交趾陶活動,而天橋與社區建立了更深刻的互動關係。九十六年學校再度爭取在新建的立元一橋進行設置,橋上作品係由第七、八屆畢業生所製作。上述活動包括交趾陶的材料、燒製與安裝施工僅獲得公部門數萬元的補助,其餘不足部分費用皆由學校自籌。大元國小致力推廣交趾陶,並應用於公共環境,讓天橋充滿藝術人文關懷,成為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建築的新地標。
  
圖片89.jpg 圖片88.jpg 圖片87.jpg

門口旁的大元天橋是小朋友每天必經的通學步道,當時學校主動找建築師去跟大里市公所積極協調爭取,利用交趾陶妝點橋面。
  
圖片86.jpg 圖片85.jpg 圖片84.jpg

96年學校再度爭取在新建的立元一橋進行設置,橋上作品係由第七、八屆畢業生所製作。曾經發生作品掉落之情形,民眾會主動通報市公所,請學校再重新置換成其他作品。

這幾年校方也配合交趾陶課程,將學童的作品設置於校園各個角落,包括校舍建築壁面、學習步道、圍牆、川堂、教室……等等,並結合各式教學主題,如製作「野生保護動物」的植草磚、「聽風在低語」的陶鈴等等。校園成了一處超大型的交趾陶藝術展示空間,讓學生自然而然在生活中接觸藝術。另外每年大元國小的畢業生都會合作完成一幅交趾陶作品黏貼在學校圍牆內側,這些別具意義的作品是畢業生留給母校的紀念。 
    
圖片83.jpg圖片82.jpg

川堂共有6件由學校老師合力完成的交趾陶作品,最右邊則表現原住民文化。 

圖片80.jpg圖片81.jpg

由學校老師與志工共同完成的音樂學習步道,在藝術中融入音樂教學與跳格子遊戲。
    
 
圖片79.jpg圖片78.jpg圖片77.jpg

將學童的作品設置於校園各個角落,包括校舍建築壁面、學習步道、圍牆、植草磚、川堂……等等,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遇見藝術,讓校園環境更顯活潑。
  
圖片75.jpg圖片74.jpg

每年大元國小的畢業生都會合作完成一幅交趾陶作品黏貼在學校圍牆內側。

古藝術與新創意
曾啟賢主任表示大元國小的公共藝術理念是要能讓師生、家長與社區居民共同來參與,且在設置過程中即結合學校課程,進行藝術教育推廣,而非等到作品完成再作導覽宣傳。作品跳脫過去傳統交趾陶藝術以民間忠孝仁義故事為主題材,在媒材與技法不變的情形下,藉由小朋友的創意賦予交趾陶新生命。大元國小將之融入校園公共藝術,藉由民間藝術建立校園的情感,鼓勵教師與社區民眾認識藝術,學習欣賞參與藝術,進而對藝術培養興趣,讓交趾陶開闢新的發展方向。
  
圖片73.jpg

圖案取自學生作品,以石子排列成外框線條,鑲嵌在校園內外側圍牆上,波浪造型的圍牆加上學生充滿童趣的表現,連當時施作的工人也表示希望可以一起參與設計。 

圖片72.jpg

圍牆上的欄杆圖案,由校方以樂器為主題向六年級辦理圖案徵選活動,共100件提案,經全校票選前20名作品,再發包委託廠商製作。
 
圖片71.jpg

學校特意保留這片大曲牆設置公共藝術,惟製作難度高,其所需經費成本亦較高,目前尚未籌措足夠經費可設置,它是大元國小未完成的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