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案同樣係由國藝會與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所補助「山水之間的藝術遊廊」計畫之一,非依法令規定辦理的公共藝術案,其計畫內容可提供設置經費三十萬以下的學校,未來作藝術推廣時的課程規劃。該計畫核心特色為,每間學校皆有一位專職的藝術家與學校老師配合,在既定的總體主題與課程架構下,共同規劃一學年的課程內容。該藝術家為完整掌握所有課堂資源,除了自己所教學的課堂以外,亦必須列席其他藝文工作者負責之課程,協助學童的成果展製作。課程規劃依上、下學期,大致分為「概念與啟發」以及「藝術體驗與實務演練」二大部分,由於鄧公國小曾是臺北縣藝文輔導團的召集學校,多年來研議出「鄧公國小藝文領域課程舉要」作為教學軸心,因此在藝文領域的教學面向上,已具相當活潑而多元,四年級就有以行動探索周遭環境為核心的課程規劃,於是計畫即以此延伸實施,以「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四大方向作為課程主軸。

生活 生態 生生不息
在第一項課程「大街小巷開步走」,首先由學校老師蔡文欽與駐校藝術家潘羽祐,帶領小朋友使用Google Maps網路空照圖,尋找自己的家,觀察住家周邊街道與通學沿途路線上有趣、特殊或奇怪的景物,並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私房景點與秘密基地。從學習單上可以發現,學童開始關注到生活環境的細節,如「巷子口的水溝有很多白鷺鷥」、「放學時路上很多車子,經常會塞車」、「看到老人在種田」、「有的人排路隊,也有些人是單獨回家」。在另一堂「古早的滬尾街仔」課程裡,則是邀請文史工作者謝德錫介紹解說淡水地區1960至1990年之間的發展演進,以及老街古蹟是如何運用地形形成聚落,藉此讓學童比對不同時期的街坊地圖,發掘其中不同之處。其教學重點是希望學童能由「節點」延伸至「路線」再拓展「生活面」,以尋求自身的環境定位,觸發學童對生活環境的體認與關懷。
圖片70.jpg

文史工作者謝德錫在「古早的滬尾街仔」課程裡,介紹解說淡水地區1960至1990年之間的發展演進,同時比對不同時期的街坊地圖。

圖片68.jpg 圖片69.jpg     
「大街小巷開步走」的學習單,學童需觀察住家周邊的街道與通學沿途的路線,記錄有趣、特殊或奇怪的景物。

其實原本是以「街道」作為課程探索與創作的範圍,經過本案顧問黃瑞茂老師(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與在淡水駐地創作的英國環境藝術家大衛.黑利(David Haley),實地勘查學校周遭環境後,將關注對象轉向流經校園旁的「庄子內溪」。這條小溪上游為虎頭山湧泉區,溪水相當清澈,惟沿途受到汙染,到下游卻成為臭水溝匯入淡水河。策劃團隊希望學童能用自己的身體與感官,探索這條不受注意的小溪流,進而連結到淡水河沿岸的人文歷史,重新體察自身、庄子內溪以及淡水河間的關係,想想看要如何改善小溪的現狀。因此在「小地方、大發現」課程中,大衛.黑利邀請學童帶領他參觀庄子內溪,從中引導學童想像河流的不同樣貌,並以繪畫及詩文呈現所觀察感受到的事物。黃瑞茂老師指導的「街頭巷尾走透透」課程,則帶領小朋友體驗學區巷道和庄子內溪的地理經驗,觀察上中下游各段之建築空間與環境的變化,並欣賞公視紀錄片『城市的遠見』--一個日本小鎮古川町耗費四十多年致力改善瀨戶川,成功寫下社區營造的美麗經驗。在系列課程完成後,學童的反應包括:「不要亂丟垃圾」、「如果現在來一起改善庄子內溪,那些死去的魚會很感謝我們」、「我們要愛護大自然,希望不要再把髒水排到這條溪裡面」。小朋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但主動發現問題,亦能自我思索改變庄子內溪現況的解決辦法,強化未來對校園、社區甚或地球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圖片67.jpg

庄子內溪上游為虎頭山湧泉區,溪水相當清澈。 

圖片66.jpg中段位於鄧公國小附近,溪旁為居民所栽種的農作物。
  
圖片65.jpg

庄子內溪下游旁的民宅汙水管線排放廢棄物,而造成溪水混濁汙染。 

圖片64.jpg

客座講師大衛.黑利邀請學童帶領他參觀庄子內溪,從中引導學童想像河流的不同樣貌。
  
圖片63.jpg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教授帶領學童,觀察庄子內溪上中下游之建築空間變化,以及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圖片62.jpg學童的圖畫記錄走訪庄子內溪的看法與感受。

藝術家駐校、量身打造藝術學習計劃
下學期「藝術體驗與實務演練」的課程設計,蔡文欽老師與駐校藝術家潘羽祐決定以圍牆彩繪方式展現成果,主題為「大家來看庄仔內溪」,目的在透過學童的角度,展現探訪庄仔內溪後的觀察與感受,或者是未來的期盼,希望這些圖案能觸發其他小朋友及附近居民,重新面對受到人為因素而景觀變質的庄仔內溪,進而從藝術操作面向上產生自覺與關心。本案直接授課對象為四年一班,因時間與經費緣故,蔡文欽老師簡化授課內容,省略課外教學部份後,複製延伸至四年級其他十一個班級。從圍牆上學童的圖畫可以明顯發現,由於四年一班因親自實地走訪整條庄仔內溪,所觀察與感受到的想法較為全面,比起只透過影像進行教學的其他班級學童,繪製的圖案較能表現出上中下游以及沿途建築空間的景觀變化。
  
圖片61.jpg

學童進行「大家來看庄仔內溪」之圍牆彩繪草稿製作,圖案展現探訪庄仔內溪後的觀察與感受,或者是對未來的期盼。 

圖片60.jpg

學童親自彩繪圍牆,希望這些圖案能觸發其他小朋友及附近居民,重新面對受到人為因素而景觀變質的庄仔內溪。
  
圖片59.jpg圖片58.jpg

由於四年一班的學童實地走訪整條庄仔內溪,比起只透過影像教學的其他11個班級,其所繪製的圖案,較能表現出河流各段建築空間與景觀之變化。(右圖為四年一班繪製,左圖為其他班級繪製)

蔡文欽老師表示藝術家駐校可以提供不同的創意與想法,亦能指導美術方面的實務技法,學校老師須協助將艱澀的專業術語轉化為適當語彙,從旁進行補充說明,成為學童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橋梁。本次計畫因藝文機構主動接觸安排,引介了藝術、文史、社區規劃等專業資源加入,深化了課程與教學內涵,這是學校教師無法獨自完成的,未來可多多應用類似管道與經費輔助,加強學校與藝術家的合作,亦可鼓勵學校教師主動爭取參與。若從九年一貫的人文教育著手設計藝術課程與推廣,從小紮根培養藝文興趣,將能帶動國內藝文風氣,提升生活環境美學。
  
圖片57.jpg

計畫成果展在淡水老街上的298藝術工坊展出,以庄子內溪為發想主題,由小朋友親自佈置,包括在牆上創作詩文,張貼胸章設計圖與照片,以及在地板彩繪庄子內溪。 

圖片56.jpg

學童設計的胸章,圖案表達對庄子內溪的關懷與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