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共藝術進入校園,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走出教室,
和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或藝術體驗課程,
當公共藝術進入校園,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走出教室,
和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或藝術體驗課程,
位於台北縣三芝鄉的橫山國小,為一所偏遠山區的學校,整各學校班級只有6班,但是校園綠意盎然的環境氛圍,塑造出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學習空間。教務組長蕭文輝老師表示由於學校環境優美,起初以自然保育為學校特色的重點,後來因陶藝駐長的教學歷史,以及近年手工紙方面資源的加入的因緣際會下,逐漸轉變以陶藝及手工紙為學校重要發展的藝術特色。因此,民國92年學校屋頂改善工程的百分之一經費,於近年規劃一系列以陶藝及手工紙為主的藝術課程,校方將公共藝術經費約9千元,並後續整合申請台北縣政府「藝術深耕計劃」補助15萬元作為課程各項需求的經費來源,將老師指導學生的創作作品以成果展示或長期設置的方式,活化橫山國小校園各空間角落,也深耕學校藝術教育的特色。
臺南下營是臺灣馬賽克大師顏水龍的故鄉,因而讓下營鄉多了些不同於其他縣市的人文藝術特色,因此背景東興國小特別以臺灣國寶顏水龍為師,發展校園公共藝術的特色環境。公共藝術設置理念以該校的校樹「阿勃勒」為主題,校長莊文慶表示「此乃意喻教育乃百年樹人大業的精神」。在設置過程中,創作團隊與教師共同合作規劃藝術教育課程,結合馬賽克拼貼、鄉土教學、編織教學等教育活動,讓學童們在邊做邊學的學習過程中,認識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例如材料、做法、色彩運用等,也為東興國小打造成唯一處很不「藝」樣的校園環境。
傳統與現代的校園環境
歡雅國小是位於臺南縣鹽水鎮的一所鄉下小學,初次見宅,你也許會認為它是所傳統老舊的學校。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從校門走到圖書館之後的校區,卻呈現相當具有現代簡約風格的校園建築,與充滿歷史痕跡的前門校園相比,像是穿梭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中,恰巧與歡雅國小公共藝術的主題-光影舞台《潘朵拉的盒子》,似乎不謀而合。
臺北市麗山國小以「美感教育」的課程主軸,在教育部於2001年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後,其規劃《藝術與人文》課程強調「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2005年該校興建活動中心,為落實「參與」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特結合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駐校藝術家計畫》,該計畫以臺北地區中小學為對象,由藝術家實際駐校,參與為期二年的《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內容。
2006年與2007年涂維政的《仿古石板.記憶在麗山》、葉怡利的《彩虹仙子.把愛傳出去》,在在引發校內藝術與人文教學團隊的討論與省思,期能將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和「在地精神」兩大主軸放進課程計畫中,藝術家安排每月教學課程,由藝文老師、導師協助指導完成,經過藝術家的規劃設計後,轉換成公共藝術作品,沈老師表示「好的公共藝術是具有親民的特質,透過參與方式產生在地情感」。所以參與過程中藉由藝術課程達到教育目的,校方為能充分掌握成果的展現,期間也不斷與藝術家、其他老師溝通共識確定課程方向,最後公共藝術的呈現也是學校在地形象的創造力表徵。
臺北市長安國小的新建活動中心為一設計新穎的公共藝術建築,內含游泳池、圖書館、籃球場、多功能展演特殊教室等空間。本設置案經費約四百七十五萬,分別邀請姚瑞中、陶亞倫、侯淑姿、徐洵蔚與黃中宇五位藝術家共同規劃設計,五件作品的設置針對不同設置主題及地點,校方規劃以融入藝術教育課程為主的互動參與創作為方向,由藝術家提出課程設計並安排至少四堂藝術課程,在作品設置期間透過師生參與過程以及藝術家的創意發揮,成為長安國小的公共藝術的成功關鍵。
臺北縣丹鳳國中的作品創作主軸以「生命樹」為概念,圓圈內的圖形係由藝術家與學校美術老師合作,結合八年級「人文與藝術課程」,以校園的植物、昆蟲、生物…等主題作為創作題材,共同設計製作。藝術家藉由藝術課程的引導,讓師生在參與創作過程中,培養對校園空間環境的關注以及美感經驗的學習。
好山好水的校園環境
侯硐國小位於臺北縣瑞芳鎮的偏遠山區,四周環境包圍著滿滿的綠樹,從學校往校外一望,這裡的高度恰巧可以俯瞰到火車鐵道,好山好水的學校環境與城市學校相比,校園環境似乎多了些寧靜與純樸的感覺,造訪以公共藝術聞名的侯硐國小,是因為校園裡有隻鎮校之寶,每位大人與孩子都非常喜歡牠!「牠」就位於一入校門的廣場,每天用著不同的表情,迎接你來到侯硐國小,若是你來到這裡,肯定也會被這隻龐大又可愛的物體所吸引住,「牠」是什麼?「牠」就是侯硐國小的校園公共藝術-《hohosan》。
走近蓬萊國小,第一眼即被古色古香的復刻校門吸引,這所建於1910年(民國前一年)的古老學校,陪伴無數莘莘學子走過近百年歲月。校園南側保有三級古蹟陳德星堂,改建後的新校舍即以此為設計主軸,刻意以紅磚重現早期校園日式建築的典雅美麗,喚起校友們的過往求學記憶,並與古蹟相互呼應、共生共榮。
因地制宜 使用不同徵選方式
交趾陶這項傳統民間藝術,經常出現於台灣早期廟宇建築,後來轉而發展成可收藏的藝品,近期因創作題材受限於傳統,少有新意,加上中國大陸低價傾銷影響,遂逐漸沒落。由於附近大里的林大有故居與潭子的摘星山莊等歷史建築,皆都擁有典雅精緻的交趾燒裝飾,因此,民國八十七年創校時,就將交趾陶學習活動列入大元國小本位課程之一,繼續傳承這項鄉土技藝。這些年經過曾仰賢主任帶領的藝術教學團隊多次教學更正,目前各年級的交趾陶課程,按照技法難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已經能讓每位學生紮實學習到這門傳統藝術,同時陸續補足窯爐相關設備,現在已不必對外尋求燒製資源。
永續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