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麗山國小以「美感教育」的課程主軸,在教育部於2001年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後,其規劃《藝術與人文》課程強調「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2005年該校興建活動中心,為落實「參與」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特結合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駐校藝術家計畫》,該計畫以臺北地區中小學為對象,由藝術家實際駐校,參與為期二年的《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內容。
2006年與2007年涂維政的《仿古石板.記憶在麗山》、葉怡利的《彩虹仙子.把愛傳出去》,在在引發校內藝術與人文教學團隊的討論與省思,期能將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和「在地精神」兩大主軸放進課程計畫中,藝術家安排每月教學課程,由藝文老師、導師協助指導完成,經過藝術家的規劃設計後,轉換成公共藝術作品,沈老師表示「好的公共藝術是具有親民的特質,透過參與方式產生在地情感」。所以參與過程中藉由藝術課程達到教育目的,校方為能充分掌握成果的展現,期間也不斷與藝術家、其他老師溝通共識確定課程方向,最後公共藝術的呈現也是學校在地形象的創造力表徵。
《仿古石板.記憶在麗山》將學生作品轉換成類似考古出土的畫像石柱
葉怡俐將校園擁抱計畫過程創作成錄像作品,保留學校師生的共同記憶
參與式藝術創作
麗山國小邀請藝術家涂維政依其藝術創作的風格,進行石膏創作教學,學生們的創作主題內容以個人對於麗山校園或社區印象為主。最後並將當年度應屆六年級畢業班的創作,精選二十件石膏作品裝置在二樓玄關,以最深刻的記憶為創作主題,形成一面畫磚牆,經由師生票選活動將幾名作品,藝術家轉製加工成類似考古出土的畫像石,放大安裝於活動中心正面牆上,活動中心兩側廊柱也以學生作品為主,同樣由藝術家轉化組成圖騰立柱,計畫中結合了工程、創作活動、藝術教育課程,學童於參與過程收穫匪淺,從課程學習到藝術創作與校園印象的連結,將參與的公共藝術作品永久放置於校園,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記憶與紀念標記。
20件學生石膏創作作品形成一面畫磚牆
藝術家涂維政將學生作品製作成仿古出土的藝術風格
另類公共藝術思維
另一位藝術家葉怡利《KUSO-七彩超人麗山行》,以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個人與群體關係為關注焦點,設定國小中低年級為對象。這件作品最特別是,學生在課程中將個人作品裡的KUSO(指無厘頭、趣味)風格轉化成行為表現,由藝術家、愛心媽媽引導學生進行身體裝扮,藉由人與人相互擁抱的行動,分組進行團體表演、認識自我,體驗公共藝術的另類型態表現。
藝術家《愛的抱抱-把愛傳出去》的行動藝術,以觀念、行動拉近人際關係,打破人際距離,探討現今疏離的群體意識,這個活動特於麗山國小2008年3月份的校慶活動中進行,讓全校教師、學童與前來參觀的家長、社區民眾,共同進行一場互相擁抱的壯觀互動,集體呈現這個具公共性的行為藝術畫面,透過活動的參與交流,呈現出公共藝術另一種風貌與形式,更增加了師生、家長及社區民眾,對公共藝術不同的藝術視野!
此外,藝術家將擁抱計畫的過程影像紀錄,轉換創作成錄像作品設置於活動中心,作品播出過程影像,讓學校師生能觀賞到當時活動的趣味及意義。除了此件作品,藝術家有規劃設計馬賽克創作,例如廁所男女標誌、活動中心部分鋪面、壁面等,為麗山公共藝術增添不同風貌的KUSO趣味。
麗山國小主動整合公共藝術經費及其他資助、教育資源,有計畫的成功融合人文藝術課程,學校完成的不只是公共藝術,還發掘例如帝門、史博館及廣達等各項管道,為校園人文藝術開發出更豐富多元的可能性。藝術家以七彩超人的KUSO趣味創作公共藝術
藝術家「愛的抱抱-把愛傳出去」的行動藝術,以觀念、行動拉近同學關係
活動中心男女廁所標誌以學生KUSO創意的方式呈現
游泳池底部的七彩超人馬賽克